本報特約評論員舒天烈
  問“省下來的錢怎麼花”,實際上是在問如何更好地安排預算,把公帑花在刀刃上,追求更大的投入產出比。
  或許是源於“八項規定”的嚴厲舉措,或許是因為“群眾路線”的教育實踐,去年,中央本級“三公”經費實際支出71.54億元,下降了10.2%。少了這麼多開銷,輿論開始思考:省下來的錢怎麼花?
  說起來,“省下來”是個不那麼準確的命題。當前“三公”經費的管理制度,大多是“實報實銷”。換句話說,就是花了多少,才能拿出來多少。花錢在先,支錢在後。所以,少花了錢,並非憑空多了一筆錢,錢仍在公共財政的大盤子中,匯入下一年統一使用。而“三公”開支減少,除少支了錢以外,更重要的意義乃是第二年的預算會照此標準製作。
  所以,問“省下來的錢怎麼花”,實際上是在問如何更好地安排預算,把公帑花在刀刃上,追求更大的投入產出比。雖然這是一個有著很強專業性的工作,但公眾的參與卻是不可或缺,公眾的感受更是至關重要。每年各級人大會審議政府的預決算報告,就是在代表人民監督政府把錢花在哪裡。
  有媒體做過調查:省下來的“三公”經費該去哪兒?無論是漲工資、提社保還是扶貧、治霾,或是教育、醫療,答案大多指向民生領域。這也說明,公眾對於切身利益高度關註,希望政府能夠更多投入。以教育投入為例,雖然2014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支出增長了超過9個百分點,但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仍在4%左右。而早在1990年,教育投入占比的世界平均水平已經是4.7%。可見,對於民生的投入,還是太少,仍未能達到公眾期望的水平。
  不過,看看今年全國兩會通過的預算報告就能發現,無論是農林水務還是社會保障,無論是文化教育還是交通運輸,除了國防支出,哪項不是關乎民生。而國防支出對於當前的中國,同樣也是舉足輕重。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,除了要督促政府合理安排好預算,更重要的是要督促政府讓錢花得更有效率。太多的撥款還未惠及公眾就已經被層層抽水,太多的撥款沒有發揮實效製造了一堆政績工程,太多的撥款在拆了建建了拆中打了水漂。而這些,才是更大的浪費,也才是公共財政最大的漏洞。
  實際上,相比龐大的公共財政,少開支的“三公”經費並不算太多。但公眾對此高度關註,並不是因為數額巨大,而是因為它的多少折射著官員的行為方式、意味著政府的行政效率,更關係著納稅人自身權利的實現。所以,要讀懂“省下來的錢去哪兒了”的期待,才能更科學地使用好每一分公帑。
  相關報道見06—09版  (原標題:三公經費下降的10.2%該去哪兒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p76upwj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